台灣最早的扶輪社是在日治時期成立的台北扶輪社(1931 年3 月27 日)、高雄扶輪社(1934 年2 月17 日)、基隆扶輪社(1937 年3 月17 日),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,這三社停止活動,並於戰後因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,日人離台,這三社因此解散。

戰後台灣第一個扶輪社係於1948 年2 月5 日成立,同年10 月9 日舉行授證典禮之台北扶輪社,當時並未被列入國際扶輪各地區中,直至1960 年7月,台灣與香港、澳門地區才正式合併設為國際扶輪345 地區;嗣於1978 年7 月由於台灣的扶輪社數量增加,重新劃分為345 地區(台灣新竹縣以北、宜蘭縣以北及港澳)及346 地區(台灣新竹縣以南及宜蘭以南)。

1984 年將濁水溪以南再分制為347 地區,即346 地區- 苗栗縣至彰化縣之間及花蓮縣;347 地區- 雲林縣以南及台東縣、澎湖縣。1987 年7 月台灣北部自345 地區分出,即新竹縣以北劃分為348 地區;1990 年由於348 地區扶輪社數量超過分區標準,故348 地區再重新劃分為348 區(台北市及台北縣之永和、淡水、汐止、中和、新店)及349地區(台北縣之其餘地區與宜蘭縣、桃園縣、新竹縣市、花蓮縣)。1991 年全球扶輪地區重新規劃故將地區號後再加上一個0,所以台灣便為3460、3470、3480、3490 共4 個地區。

直到1998 年7 月由於台灣扶輪社數量超過分區之標準,再將3490 地區之桃園縣、新竹縣市、苗栗縣改制為3500 地區,3470 地區之高雄縣市、屏東縣、台東縣改制為3510 地區,3480 地區之淡水河以北改制為3520 地區,自2017 年7月1 日起共劃分為12 個地區。 目前3490 地區共有扶輪社98 社、扶輪青年服務團14 團、扶輪少年服務團41 團。